青海旅游包车--不凡户外

行进青海看发展凝心聚力促团结 携手同心奔小康

2019-08-18 18:00


行进青海看发展凝心聚力促团结 携手同心奔小康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省份,青海7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在青海,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到处都有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从弘扬民族团结正能量的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到易地搬迁斩穷根兴产业奔小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还有把对党的感恩化为维护民族大团结的尼都塔生一家四代人,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尖措,用真情诠释着人间真善美的藏族夫妇罗加扎特28年赡养孤寡汉族老人……像这样的民族团结事例,在青海不胜枚举。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汇聚民族团结的筑梦力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在青海这片热土上休戚与共、携手相助,奋力拼搏,建设美好家园,手足之情感人至深,民族团结之树常青。

    “我亲眼见证了我们国家发展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玉树灾后重建,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一心,才有了今天的新玉树,感恩党和政府,如今青海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各民族之间就像糌粑捏成团一样团结,这让我感到高兴和自豪。”家住玉树市结古街道办事处日奥格村74岁的老人土荣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深有感触。

    “只有民族团结,各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西宁市城东区东关社区,多年来,来自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携手并肩帮助困难群众,辖区各族居民互帮互助,同过民族节、众筹百家宴,展现出一幅其乐融融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生动画面。

    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小沙沟村,有汉、回、藏、蒙古、土等少数民族,各族群众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团结互助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大家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2013年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开展以来,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组长、5名常委和1名副省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省州县乡四级党委书记“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在全国开创了党委统揽创建的工作先例,构建了党委主导、政府支持、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创建工作新机制。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奖,建立创建工作考核制度,保障创建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激情干事。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特殊省情,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举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政治根基、社会根基、群众根基、工作根基不断铸牢,推动了各民族由团结和谐迈向繁荣进步的新跨越。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土族盘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互助土族自治县已发展盘绣经营户21家,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家庭1100户,长期接受订单制作,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互助素隆姑公司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在周边乡镇设有半成品加工点5处,为2000名土族妇女提供技术培训及原材料,由公司回收销售,有效带动了土族妇女增收致富。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过去住的是毡房,现在搬迁住进的新房里有了集中供暖,再也不用烧火取暖了。孩子上学不但学费免了,就连住宿费、伙食费也免了,不仅如此,政府还给我们办了养老、医疗和低保,相信以后生活会更加幸福。”大柴旦行委柴旦村牧民才仁东德布说。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我省6个民族自治州经济平均发展速度达到10.3%。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土族、撒拉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6个自治州和东部各县已全部建成高速公路,民族地区98.4%的乡镇和82%的建制村公路畅通。从2016年开始,全省藏区全面启动实施15年免费教育。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和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双语”幼儿园、中小学“校安工程”和薄弱高中建设扎实推进,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6个自治州各重点建成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西宁、海东、海西新建3所高职院校。仅2018年,我省争取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1亿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1.3亿元,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导非公企业深度参与“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652家民营企业(异地商会)与1430个贫困村结对签约,累计投入项目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及各类捐资9亿元,惠及各族群众15.4万人,以实际行动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做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p#分页标题#e#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乡,村村都有篮球队,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为期6天的篮球赛,撒拉族、汉族以及藏族的27个球队参加比赛,通过比赛促进了各村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各村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现如今,这里的撒拉族、汉族群众都会说藏语,语言沟通上没有了障碍,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更加通畅。

    坚持把思想教育引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好滴灌教育。以宣传教育广泛凝聚人心,讲好青海民族团结故事。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创建“十进”活动(进家庭、社区、乡村、学校、机关、企业、寺院、军营、市场、网络),广泛持久地让“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融进各族群众心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目前,全省已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5个、示范县(区)20个,近三分之二的市(州)和一半的县(区)进入国家级示范行列,命名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创建工作在全国打造了“南有云南,北看青海”的靓丽名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把文化认同作为创建的灵魂。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引领,推出了一大批本土优秀文化作品,传承和保护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范围开展“民族团结杯”文艺汇演和巡演活动,举办全省首届“民族团结进步”刺绣展暨刺绣大赛等大型活动500多场次。积极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合发展行动,推进创建与文化、旅游、扶贫等深度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坚持以法治保障来推进民族工作,先后颁布实施了《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和122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和政府规章,6个民族自治州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条例》,13个民族自治地方全部修订和完善了自治条例。

    进入新时代,青海600万各族儿女将在建设新青海、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描绘出更加壮美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服务支持

我们珍惜您每一次在线咨询,有问必答,用专业的态度,贴心的服务。

让您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