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9 11:23
4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经专项评估检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17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至此,青海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从山大沟深、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的东部农业区,到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环境艰苦、居住分散的西部牧业区,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要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在精准上做文章、在质量上严把关、在敢啃硬骨头上显担当、在“开药方”上深思考,才能“拔穷根”、补短板,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与全国一道迈入小康。
易地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
走进乐都区中坝藏族乡泉脑新村,红砖青瓦的新居整齐划一,硬化道路紧邻城镇,安全用水通到厨房、通讯电力全覆盖。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无论村民还是村干部,谁都想不到自己会住到交通便利、地理条件好、设施齐全的洪水镇。
“我们世代生活在山上,住着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吃着窖水,出行、看病、上学都很困难。现在,家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老人看病,娃娃上学方便了许多。”说起搬迁前后的对比,泉脑村村支部书记赵洪维说。
搬迁前的泉脑村在海拔2800米的山顶上,那里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吃水困难、交通不便。2017年10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35户12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到了洪水镇,剩余的100户非建档立卡户也搬迁到李家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水、电、路、通讯和社会服务配套的新家。
坐落于玛沁县大武镇的久美家园,是该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里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及给排水、道路硬化、供电、通信网络、环卫设施、亮化绿化等相关配套设施同步到位。
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头戏,玛沁县累计投资2.69亿元集中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11个,建设住房1285套,惠及434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54.8%。
乐都区中坝乡泉脑村的变化和玛沁县大武镇久美家园的建设,只是我省农区和牧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由于我省部分贫困地区气候恶劣、农业生产生活基础条件薄弱、交通设施落后、生存环境差、牧民脱贫困难、返贫率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突出。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总目标,严标准、重质量、抢进度、抓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据省扶贫局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72个,修建搬迁群众住房5.2万栋(套),20万搬迁群众全部实现入住。
同时,行业部门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资金14.3亿元,修建饮水管道1668公里,建设各类井体1.8万个;架设输电线路1762公里,购置太阳能电源2138套;硬化村级道路3440公里;建设学校36所、幼儿园55所、村级卫生室272个。
目前,全省搬迁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我省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低保兜底等举措,促进了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实现四通,提升群众生活水平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我省大多数地区水电路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是制约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建成了7.8公里的乡村旅游公路,替代了曾经泥泞或尘土飞扬的土路,打通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贫困山村,一跃成为一家“网红”的国家3A级景区。2019年接待30多万名游客,门票收入就达到500多万元,旅游扶贫公路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路。
精准扶贫,基础先行,交通更是打通闭塞山村的一把利器。2018年,我省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投资30.42亿元,新改建6871公里,建设便民桥涵204座。到今年年底将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通硬化路率达99.8%。
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介绍,2019年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4210公里,便民桥梁168座,全省4000多个建制村已开通客车,通客车率达99.50%。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推进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必须优先解决道路、饮水、电力、通信等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p#分页标题#e#省水利厅负责人介绍,2019年,我省投资8.42亿元,巩固提升了80.4万人、涉及2.1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清零”目标。
为解决玛沁县大武镇久美家园扶贫安置点的用电需求,国网玛沁县供电公司投资1108.49万元,使小区电缆入地、实现双电源配置,不仅美化了环境,还确保了供电可靠性,成为目前果洛藏族自治州配电设施标准、供电可靠性最高的小区。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统计,“十三五”以来,该公司在我省完成投资159亿元,建成果洛联网工程,完成555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326个村通动力电“两年攻坚任务”,解决826个贫困村和644个集中安置村用电问题,改善青海藏区152个深度贫困村用电条件。
另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启动以来,我省先后组织5批次申报工作,有3174个行政村建设光纤宽带、2511个4G无线基站纳入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范围。不仅解决了全省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光纤问题,而且有效提升了全省光纤网络和移动信号覆盖。
2018年底,全省99%的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光纤;2019年底,全省行政村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从无到有实现光纤宽带覆盖,光纤宽带+IPTV带来130多套直播电视节目,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生活。
增加投入,夯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对于一个经济小省来说,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必须增加各类扶贫资金的投入。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密切省部级扶贫合作,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精准脱贫攻坚战在高原打响。
“小财政办大民生”。我省建立起了省级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20%的投入保障机制,将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8%用于产业扶贫,构建了到县、到村、到户的产业扶贫体系,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自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定点扶贫和地区(部门)援青扶贫开展以来,援助我省各类资金重点用于产业扶贫、培训就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有力助推了我省脱贫攻坚质量提升。
同时,我省争取国际农发基金贷款7.13亿元,实施青海六盘山片区扶贫项目,惠及片区12.8万贫困人口。
为将返贫群众和新致贫人口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开展针对性帮扶。省财政安排1亿元,按照农区每县每年300万元、牧区每县每年200万元的标准,建立防止返贫扶持资金。
去年,针对年度绝对贫困“清零”任务需求,我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保障了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
省扶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全省落实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3.99亿元,较上年增长10.64%,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0.96亿元,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达到25.39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2万人。(记者 罗连军)
我们珍惜您每一次在线咨询,有问必答,用专业的态度,贴心的服务。
让您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