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10:04
张才让的“帐篷饭店”。记者 陈俊 摄
张才让家准备就绪的阿依赛迈柴火鸡店一角。
相曲仁欠圈养的羊。 记者 陈俊
春日,阿依赛迈山依然身披白纱、卓尔不群。山脚下,乡村公路两旁一幢幢美丽的乡村小洋房,沿着公路向远方延伸……
上郭尔藏族村68岁的藏族老人张才让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小洋房内,透过宽大明亮的玻璃门看雪花飞舞,和老伴一起规划着自家的发财大计。
张才让所在的村,属于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在那里,汉、回、藏、土四个民族世代杂居、守望相助、和谐相处、亲如一家。由于海拔较高,属沟岔浅山和脑山地带,土豆、小麦成为主打产品,既是解决温饱的主要粮食作物,也一度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张才让家有5口人,1.5公顷土地。多年前,地里的收成,除去贷款购置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全家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为补贴家用,农闲时张才让干起了从小干到现在的老本行——放羊,只要是与羊有关的问题,这个没上过一天学的老汉都很在行,于是乡亲们戏称他为“羊教授”。
2005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当地政府主导下,张才让家一半的地里种上了松树、黑刺、桦树,他领到三万多元的退耕还林补贴。后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他领到精准扶贫产业扶持发展资金近4万元。有了这两笔钱,张才让琢磨多少年的发财梦终于得以实现。
2016年,他用这笔钱,在村里带头搞起了养殖业,不仅在家里圈养上百只鸡,还在山上散养七八十只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仅这两项收入就达到两万元。不久,张才让利用近两万元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补贴资金,再用靠养殖赚回来的钱,盖起了4间房。城里人有的电视、冰箱、洗衣机、音箱、布艺沙发、茶几等现代化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家里还通了自来水、闭路电视和网络。
“说句实在话,我是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张才让说,2016年以前,光靠种地只能吃饱肚子。现在,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扶持下,加上地方党委政府和村干部的帮助,解决了好多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家庭收入慢慢提高了,现在的好日子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张才让把养殖业搞得红红火火的同时,又开启了远景规划——利用住在阿依赛迈景区的便利条件,结合自家产出的养殖产品,在“吃”上做文章,就连“阿依赛迈柴火鸡”的名字都想好了。
驻村工作队干部马永春指着南边一排房子和两个帐篷介绍说,夏季,来这里旅游的人特别多,张才让的这个点子不但解决了游客吃的问题,也解决了自己产品销售的问题,更可以带动提升地方经济。
相曲仁欠,一位和张才让一样比较善谈的藏族汉子。妻子马才让卓么,是村妇联主任,更是一位肯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平时要做数份活,村里的工作、帮丈夫搞好养殖上的事、家务活、农村居家养老处打工。
说起发家致富,相曲仁欠时不时用手摸一下下巴,“以前,农忙时在家忙农活,农闲时外出打工,加上地里的收成,全家年收入一万元。现在有国家各项好政策,还可以申请项目,加上养猪、养羊,年收入五六万元”。
“现在的农村,只要紧跟国家的政策走,脑子活、腿脚勤、肯吃苦,哪里都能挣钱,日子不比城里人差。”相曲仁欠自信地说,妻子在一边笑着点头附和。
相曲仁欠描绘的发展新蓝图如此这般:通过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实现可观收入,为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的大儿子,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当消防员的小儿子每人在城里买套房,再买一辆车。
巴藏沟回族乡党委副书记赵启攀介绍,近年来,巴藏沟回族乡以优化种植业、转型养殖业、做强劳务业、搞活旅游业为发展主线,通过壮大乡村集体经济、鼓励农户发展种养殖业、劳务输出、大病大灾临时救助、建档立卡户动态调整等系列举措,逐步实现并达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目标。(记者 陈俊)
我们珍惜您每一次在线咨询,有问必答,用专业的态度,贴心的服务。
让您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