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包车--不凡户外

青海省西宁市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观察

2020-05-09 21:26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地处青藏高原、多民族聚集的青海省西宁市而言,这一意义更显非凡。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了集体股份分红型、盘活集体资产型、利用集体资源型等多种模式,光伏、旅游、购置商铺、出租土地、种养业等项目遍地开花,村集体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到2019年底,全市917个村集体全部实现收入“破零”,经济收入1.38亿元。

初夏五月,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在山坡上种花。村党支部书记汪治财告诉记者,原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城里人休闲游玩的好出去处,村集体有了收入,老百姓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如今,在西宁市像泥麻隆村一样强起来、富起来的村子越来越多。循着这些变化,记者走进乡村,一探究竟。

资金输血 政策铺路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实现其“造血”,必须先“输血”。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车向贤告诉记者,从之前排查的结果看,仍有很大比例的村集体属于“一穷二白”,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发展潜力。对于这些村而言,集体经济发展收入“破零”是首要任务,因此必须先给其“输血”。

为此,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在对全市917个村的集体经济运行现状进行排查,梳理出集体股份分红型、推进土地经营型等10种典型模式,并明确了实施光伏项目、发展旅游产业、村利用已有商铺或筹购置商铺出租、出租村集体土地、发展种养业、入股企业、建库房或建市场的集体经济发展方向。

发展有了方向,“输血”才有目标。为此,西宁市统筹中央、省、市、县区级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近7.5亿元,集中资金优势推动项目加速落地、产业快速发展,让“一穷二白”村集体收入实现“破零”,让小有基础的村集体“造血”能力更强。

两年前,大通县斜沟乡上窑洞村村“两委”利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和扶贫项目,确定了“自然资源+项目资金+集体经济+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鼓励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旅游公司、开办“农家乐”,通过自助旅游、民俗体验等方式,实现旅游消费不断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增长,群众收入稳步提升。

“前些年,我们村由于地处脑山地区,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村民靠天吃饭,收入单一,村上除了那点转移支付和工作经费,账面没有一分钱,现在可不一样了。”窑洞村党支部书记肖生玉高兴地说,“2019年底,村里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9.7万元。”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要资金“输血”,也要政策铺路。为了能有效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用地、贷款等问题,西宁市坚持用足用活政策,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节余土地指标5323亩;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担保等政策,健全风险防范分担机制。目前,西宁市信保集团累积担保贷款18.65亿元。

此外,西宁市还落实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确权登记不征收契税,对服务于农村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经济组织免征相关税费的政策。

配强支部 培养人才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几年来,西宁市委组织部坚持开展组织体系三年建设行动,对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了集中整顿,通过实施村干部“履职体检”,下大力气调整了一批不胜任的村“两委”负责人,同时吸纳了一批实干能干、村民支持的“能人”担任村“两委”负责人,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湟中县拦隆口镇班仲营村党支部书记刘荣就是发展村集体经济“能人”之一。前几年,班仲营村里有两处砖瓦厂,承包给私人经营,每年村集体收入还算不错。可自从环保整治开始,砖瓦厂停办后,村集体经济发展该往哪里走这个问题成为了刘荣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时常讨论的问题。

直到2018年,刘荣提出了要引进社会资本,与村里合资在其中一处砖瓦厂的地址上建设果蔬保鲜库,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刘荣告诉记者:“当时提出要引进社会资本,是冒了一定风险的,但是,村‘两委’班子成员都非常支持。我明白,这其实是大家团结一心,劲儿往一块使的结果。”

如今,投资1400多万元的果蔬保鲜库已经投入使用,班仲营村村集体每年可以收入租金20万元。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既要当下有可用之人,更要着眼长远,为农村培养更多人才。

#p#分页标题#e#

对此,西宁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启动实施了“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孵化基地”省级党建项目,依托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了“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孵化基地”,通过“强化班”和“进修班”,对全市400名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系统培训。

2019年4月,大通县东峡镇衙门庄村党支部书记郭成林在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孵化基地接受完课堂培训后,又赴湖南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对于这样的培训,郭成林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看了人家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感觉思路一下开阔了,但也知道咱们的差距。”

回村后,郭成林立马投入到谋划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工作中,结合村子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商贸+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一年多来,这条路子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稳。最近,村里已经建成的商贸中心正在发包,预计年收入租金可达到50万元。

因地制宜 多业开花

走进湟源县池汉宏发家具建材市场,不少商铺已经开业,但由于疫情影响,经营还有些冷清。这个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建材市场,每年可以为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带来4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村党总支书记何宗光说:“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靠的就是这块集体建设用地。”

池汉村距离湟源县城不远,不仅有土地优势,也有着不错的交通区位优势,但关键的是如何让这些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村“两委”对建设家具建材市场早有想法,可建设的资金却是天文数字。何宗光向村“两委”提议进行招商引资,村里出地,企业出钱,商铺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经营权归企业,村集体每年收取土地租金。

如今,这块土地上还建起了基础扶贫车间。何宗光告诉记者,村集体对外出租扶贫车间收租金,同时村里的贫困群众可以在扶贫车间务工增加收入。2019年,池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72.5万元。

与池汉村不同,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有的只是无法灌溉的耕地和荒山荒坡。面对先天条件的劣势,村党支部书记汪治财也发愁过,可是发愁是改变不了现状的。汪治财和村“两委”班子决定要把资源劣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经过对村子深入调查研究后,村里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把荒山变绿,让青山生金。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如今泥麻隆村的荒山荒坡大变了模样。这几日,村里的群众在忙着在山上拔草、栽花。用不了多久,这片山坡将会成为月季、牡丹、芍药、百合等鲜花的海洋。

汪治财告诉记者,每到夏天,游客络绎不绝。2018年和2019年两年村里接待的游客超过14万人,带动了村了20多家农户发展农家乐。不仅如此,村里还借着当地的冷凉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当归、黄芪等药材种植,村集体还办起了药材加工厂,产品销往江苏、甘肃等地,每年收入不菲。

村集体经济强了,村里人也富了起来。去年,泥麻隆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据了解,今年,村里又利用中央财政扶持壮大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项目50万元资金,在景区建起了20间商铺,在扩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的同时,带动村里群众稳定增收。

细看泥麻隆村,已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服务支持

我们珍惜您每一次在线咨询,有问必答,用专业的态度,贴心的服务。

让您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