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0 23:22
中国西藏网讯 “要想帮老百姓脱贫,首先要和他们交朋友。”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东庄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见一个身形微胖,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席地而坐,与一群地里干活的农民们谈笑风生。这个人就是东庄村第一书记李积忠。
东庄村地处海西州乌兰县城乡结合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村,全村共有4个农业社,有农户420户1642人。2015年东庄村共识别出精准扶贫户18户49人。
2017年3月,李积忠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被派到东庄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自来到这里,他就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
党员先锋作用 建立健全制度
“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东庄村的发展。”李积忠表示,刚去村里时,村民们不信任他,认为他来也不能改变大家长久的生活状态。尤其是村里的贫困户,“大家‘等靠要’的思想太严重了。”
“既然我来了,就要尽全力改变这种现状。”李积忠说。说干就干,他首先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让自己成为粘合剂,把一盘散沙紧紧凝聚在一起。
他先后完善了村“三委班子”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每月坚持组织开展“三委”班子例会两次、党员大会一次,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村内事、存在的矛盾、问题,共同研究探索解决方法,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东庄村“三委”班子、党员议事、谋事、处事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子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也有了全面的提升。
田间地头办公 脱贫路上一人不落
入村工作以来,18户49位精准扶贫对象就成了李积忠心里的头等大事。每天他在村里一闲下来,就开始挨个入户了解情况。“先不说别的,朋友可以先交一下嘛。”李积忠笑着说,只有先俯下身子和老百姓交朋友,才能听见他们的心里话。
村里有一位叫妥金花的撒拉族村民,患有癫痫,时常发作,因此只能在家养病,靠着低保养活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拮据。李积忠知道后,多次上门家访,结合妥金花的实际情况,建议她试着放羊增加收入。谁知,妥金花一口回绝:“我身体有病,不能出去干活,觉得现在有低保,生活还算过得去。”
李积忠认为,妥金花的性格内向,发病原因可能还有一部分来自“心病”,只要她愿意做点事情,换一种心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同时,李积忠还根据扶贫的扶持政策帮助妥金花贷了五万元的资金,作为放羊的本金。
在李积忠的再三劝说下,妥金花稍微有点动摇,但是5万元的贷款是否能按时还上,又成了她面临的新的问题。“你就放心去做吧,如果赔了,贷款还不上我帮你想办法。”李积忠再次解决了妥金花的后顾之忧。
养羊的工作立即开始了,妥金花起早贪黑地努力干活,当年年底,她就收入了一万元。这让其他贫困户也燃起了脱贫的希望。随后两年,妥金花顺利带动了村里10多户村民开始了养殖牛羊。这家的羊拉肚子,那家的牛没有精神……这些寻常人眼里的小事在李积忠的眼里都是大事,他开始忙前忙后地找兽医、开药方,直到给牛羊的病治好才踏实。
妥金花用养羊的钱顺利还了贷款,今年,她重新盖了房子,置办了新家具,一家顺利脱贫。
多管齐下 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随着深入田间地头,李积忠发现村里有条通向枸杞园的路路况十分差。那里是村里集中种植枸杞的地方,一到丰收的季节,枸杞运不出去,大家十分头疼。“以前就靠大家肩挑手提的搬运。”李积忠立即开始着手为大家解决这条路的问题。
他找到了村子的对口帮扶单位,与他们沟通协调,最终对方同意为枸杞园修建1.5公里的公路。这条路修好后,村民们一致拍手叫好,大家终于可以开着货车进去搬运枸杞,节省了人力,枸杞产业发展持续向好。截至目前,东庄村18户49人全部脱贫。
尽管如此,李积忠仍然闲不下来,他申请资金,开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藜麦、盐袋、枸杞等特色产品以及结合村旅游经济多管齐下、共同发展,每年村收入达40万元。到了年底,村民们还可以得到一定的分红,大家乐得合不拢嘴,越发有干劲。
李积忠表示,只要大家不要懒惰、不怕吃苦,靠个人勤劳的双手总能创造出财富。他希望从这些增收的资金里,拿出一部分为村民们买社保,“希望到2020年全村的村民都能纳入医保。”(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赵延 记者/央卓)
(责编: 陈卫国)
#p#分页标题#e#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珍惜您每一次在线咨询,有问必答,用专业的态度,贴心的服务。
让您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