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包车--不凡户外

【聚焦2019藏毯展会暨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为加快青海生态产业发展“添翼”

2019-08-10 21:13


【聚焦2019藏毯展会暨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为加快青海生态产业发展“添翼”

互助土族自治县麻吉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青海进位赶超的不竭动力。如何立足青海生态和资源优势,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牦牛、藏羊、青稞等十大农畜特色优势产业及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青”字号绿色产品、品牌,提升青海核心竞争力,是青海重点打造和努力的方向。

  全国尚属首次的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如期举办,不仅彰显了青海生态文明优势、地缘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民族文化优势和投资贸易优势,也构建起了青海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的国际性开放平台。

  这是落实“三个最大”、推进“一优两高”的必然选择。

  今天,借“博览会”这个平台,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商云集青海,交流合作,贸易洽谈,不仅分享借鉴了青海生态建设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成果,还为加快青海生态产业发展,助推省内生态产品加速进入国内外市场添加了羽翼。

  农产品叫响“青”字号

  生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关乎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是改变以往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重量不重质、轻忽生态的粗放型农牧业发展方式的积极行动和有力举措。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被公认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地位特殊、生态重要,为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青海最大的优势所在。

  今年3月1日,我省与农业农村部就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签订了部省共建示范省的框架协议。农业农村部将在组织领导、技术人才、政策支撑、项目资金投入、行动实施等方面加大对青海的支持力度,促进我省农牧业绿色发展。

  这是农牧业又一次伟大的变革,使青海农畜产品走向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优,叫响“青”字号农牧业品牌的一个划时代的良好开端。

  为此,全省将利用5年时间,到2023年实现全省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全覆盖,绿色防控全覆盖,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为“青”字号农畜产品品牌注入含金量。

  生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正确处理了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农牧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升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知名度,品质优、价格高的有机农畜产品还将大幅增加农牧民收入。

  去年,青海省有机枸杞、藜麦每公斤市场价格分别为160元和180元,是同类普通产品价格的4倍;青海5369牌有机牦牛肉每公斤1200元,是普通牛肉价格的15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

  生态旅游异军突起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从城市到农村,从观光旅游到深度体验,青海旅游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尤其到每年的盛夏,受尽炙烤的游客走进凉爽的青海,走进各大景区、乡村花海、森林公园……此时,生态旅游就是青海最大的卖点。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冠以“中华水塔”“三江之源”“地球之肾”等诸多美誉,无不显现着青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地位的重要性。

  青海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10家,省级旅游景点数百处,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400多项,不少旅游资源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之最。

  生态旅游,保护优先。青海正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省为抓手,以建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为主线,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西部样板、高原样板。

  青海湖鸟岛、沙岛是青海湖的王牌景点,游客来到青海湖必游景点之选。而年保玉则景区被誉为“天神的花园”,更是因其自然美、生态美和纯净之美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不远万里“叹为观止”。

  但从2018年4月起,全省陆续发布禁游通告,包括青海湖鸟岛、沙岛、年保玉则等地区发布“禁游令”,叫停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开展观光、游览和婚纱摄影等活动。

  省文化和旅游厅规划建设处副处长李旭辉表示,对这些景区实施“禁游令”,体现了这些景区在青海生态旅游中的至关重要性。同时,说明青海在旅游发展中加强生态保护,立足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营造和谐生态环境的决心。通过一年的努力,目前“禁游”地区生态恢复了,水位上涨了,植被绿化了,在一定程度上,沙化缓解了,游客和当地居民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明显增强。

#p#分页标题#e#

  进入七月以来,我省各大景区人气持续上涨,像青海湖、茶卡盐湖等景区每日游客接待量不断刷新纪录,就连德令哈、大柴旦等小众旅游目的地的自驾游客都源源而来。

  “禁游令”的颁布减少了青海的王牌景点,但并未阻挡慕名来青的游客。统计显示,2015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31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8.03亿元。而2019年上半年,全省就接待国内外游客2013.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9.27亿元。

  生态文化传承发展

  生态文化秉承传统,不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和保障。构建生态文化体系,青海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社会文化都有显著的特质。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文化汇聚与交流的地方,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积淀深厚。

  特别是青海地处世界屋脊和三江源头,其生态地位特殊同时也是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居住在此的各族群众,无论从传统文化还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中都贯穿着对生态环境珍惜敬畏的生态价值观念。

  如生活在东部河湟谷地的汉族以农耕文化为主,传统的民间信仰紧密围绕着农业生态;而藏族以草场、牲畜为主,信仰体系建构与自然生态相联系,珍视、敬畏自然与脆弱的生态相适应,这些传统生态伦理成为生态文化构建的重要因素。

  青海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结构单一、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次生盐碱化、农业用地污染严重、水体污染等生态危机。只有以科学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理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省从生产生活入手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已成为公众的共有意识和自觉行动。同时依托丰富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制品、民族歌舞艺术表演、特色会展等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利用文化资源实现生态保护。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我省签订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11个,签约金额11.45亿元。先后实施了西宁城南文化产业聚集区、尖扎文化创意产业园、热贡艺术文化产业园、茶卡“天空之镜”特色文化产业园、玉树康巴藏文化产业园等21个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2017年我省13个项目获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390万元,引导撬动社会投资10.6亿元。

  特别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给青海旅游填充了底气。同时,旅游促进了文化保护和传承,文化因旅游开发而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如今,每到旅游旺季,全省各地都会举办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充分展示各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个性,增加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同时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更多游客被大美青海独特的历史文化所折服,对青海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前景看好。

服务支持

我们珍惜您每一次在线咨询,有问必答,用专业的态度,贴心的服务。

让您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