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 09:59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危旧房改造全村覆盖。通讯员 马平 摄
脱贫攻坚战场传来捷报:我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等17个贫困县(区)退出贫困序列——至此,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从湟河谷地到青海湖畔,从三江源地区到柴达木盆地。一项项脱贫攻坚举措精准落地,一个个贫困地区生机勃发,一个个贫困家庭气象一新。我省积极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搬出脑山天地宽,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计问题;发展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增强贫困群众持续致富的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让群众过上新生活、过上好日子。
这里正奏响一支决胜脱贫、小康可期的奋进曲。
易地搬迁过上新生活
“我们搬下了山,住进漂亮的房子,还开办了农家乐,去年从5月份到10月份,基本上每天都有游客。”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加羊索南脸上泛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这个屋子是政府补贴盖起来的,当时政府给我们补贴了9万元,我们自己拿出1万元。”这是易地搬迁带来的新生活。
易地搬迁之前,加羊索南和其他村民一样散居在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只能靠天吃饭。2016年9月,尖扎县对县内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的7个乡镇30个村251户农牧户946人在德吉村进行集中安置,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26户893人,共修建安置房251套。农牧户搬进新居,过上了好日子。
实施易地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想全面“清零”,必须找准“穷根”,惟有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跟进产业扶持和配套保障措施,才能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德吉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区位等优势,积极探索扶贫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实施了农家乐、露天沙滩、花海、农耕体验等旅游产业项目,对搬迁农牧户开展厨艺培训,让搬迁群众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力助推当地实现精准脱贫。
如今的德吉村,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村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充满精气神,一幅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的幸福画卷正在绘就。
果洛藏族自治州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顺心、住得安心、稳得住心,高质量、高标准打造了如玛沁县久美家园、甘德县德尔文小区、班玛县采青小区等一大批精品小区,同时强化服务保障,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中心,让搬迁群众充分体验易地扶贫搬迁后生活的便捷。
截至2019年底,全省“十三五”时期5.2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和20万户农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入住。新的家园,新的希望,房子、环境、基础设施的变化,让易地搬迁群众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心气更足了。
产业扶贫成就好日子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青海省15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今年脱贫摘帽的17个县(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泽库县拉格日村抓生产搞经营,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实施生态畜牧业扶贫产业发展项目,成为脱贫攻坚的核心。
“以前未建合作社之前,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4000元,现在按照合作社的安排妻子当挤奶工,自己放牧,每人每年增收一万元以上。”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村民先巴告诉记者。而拉格日村也因为合作社的模式,早早脱贫。“拉格日模式”也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的典范。
同仁,藏语“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也是青海省15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片深度贫困地区上却拥有一颗文化明珠——热贡艺术,热贡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唐卡就成了近年来黄南州同仁县“文化扶贫”的重要突破口。
桑吉措是同仁县吾屯村贫困户,是热贡龙树画苑的学员。“因为疫情,我没办法去画苑学习,为帮助我学习,师傅上门来教我绘制唐卡,还告诉我这个月的补贴照常发。如今在画苑画唐卡每年增收2万多元,等出师了,收入还会更高。脱贫让我对小康生活充满了信心。”桑吉措说。
#p#分页标题#e#在吾屯村90%以上的人家从事热贡艺术产业,可以说是“家家作画、人人从艺”。除了为贫困户提供培训机会,同仁县政府还帮助唐卡艺人打开销路,将唐卡技艺转化为家庭唐卡特色产业。目前,同仁县共设立以热贡文化产业为主的扶贫车间20个,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热贡艺术技能培训。同时,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扶贫车间每培训合格一名贫困户,政府补助1万元,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带贫积极性。
扶贫脱贫,根本上要靠“造血”。我省将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实现了39个贫困县扶贫产业园、1622个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和村级光伏扶贫项目、2358个有贫困人口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48.2万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持项目“五个全覆盖”。
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扶贫产业培育成带动脱贫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
补短板强弱项打通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头号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强力推进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各项举措落实落地。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后学生上学问题,海东市在乐都七里店新建“海东·无锡希望学校”,解决七里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子女上学的问题。同时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乐都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8.8%,因贫辍学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不仅如此,海东市还注重深度贫困地区医疗保障问题,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和慢性病管理服务工作。乐都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和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基本医疗得到全面保障,并为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就诊减免9135人次。
这只是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惠民生、增福祉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9.3亿元,年均增长27%,其中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1.36亿元,年均增长36.82%。累计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援青和中央定点帮扶资金89亿余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的是我省民生短板全面补齐。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住院政策内报销比例达9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30.14万贫困群众安全饮水得到巩固提升,行政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运、管水平全面提升。
同时,我省深入开展“精准防贫保”试点,坚持“返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原则,瞄准边缘人口和脱贫不稳人口,抓住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通过保险救助,降低致贫返贫风险。对存在返贫风险和致贫风险的人口及时提供帮助,切实减轻致贫返贫压力,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号角已在耳畔。
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前方并非坦途,这场硬仗尚未完胜。正如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所说,“摘帽”后,青海将重点围绕“三保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贫、贫困监测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巩固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记者 陈晨)
我们珍惜您每一次在线咨询,有问必答,用专业的态度,贴心的服务。
让您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