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 21:12
母子倆依靠刺繡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土族盤繡。
刺繡產品。
刺繡藝人。
青海日報記者 王穎 羋嶠/攝
2019年11月23日晚淘寶薇婭直播間開啟了一場專門為青繡站台的公益售賣活動,各類繡品獨特的創意,精細的做工及濃濃高原民族特色在短短兩小時吸引了眾多網友互動,更取得了712.1萬元的直播收入。
2019年11月26日,在以“新時代的中國:大美青海從三江源走向世界”為主題的外交部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上,青海人民准備的青繡伴手禮備受青睞,各國嘉賓們紛紛排起長隊領取,並愛不釋手。
2020年3月26日,互助土族自治縣繡娘胡蘭索卡像往常一樣通過快手直播向世人宣傳青繡作品及青繡的制作過程,一位山東客商認為青繡具有獨特的民族美直接通過私信向她訂購了95個傳統荷包,收入近萬元。
從扶貧項目到網銷訂單主動上門再到代表全省文化特色的伴手禮品,青繡這種具有泥土氣息,沾著露水與汗水,凝結了高原百姓生活勞作點滴的民族藝術品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並喜愛。也正是這個刺繡界的后起之秀,用自己的獨特方式另辟蹊徑,以產業化打造青繡品牌同時展現出了大美青海的獨特魅力。
傳承人文與技藝的
藝術瑰寶
近年來,隨著青繡曝光頻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們熟知了青繡,但同時心裡出現了問號,青繡到底是哪一種繡品?
“青繡”其實是土族盤繡、藏繡、皮繡、撒拉族刺繡、回族刺繡、河湟刺繡等青海刺繡的總稱,以地域命名。雖然它得名較晚,但這其中的土族盤繡、藏繡、撒拉族刺繡等卻有著淵源的歷史。
據青海省文化館非遺處處長魯佔奎介紹,青海民間刺繡藝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並且各有藝術特色,特別是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如藏繡,它並不是一個小眾的民間藝術,它和廣大藏族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藏繡源於公元9世紀,與唐卡和堆繡並稱為藏傳佛教三大藝術,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繡派系之一。
他告訴記者,一個地區存在如此多的民間刺繡品牌,並且還多數都是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這在全國也很罕見。
青繡的命名不僅是對民間藝術的認可,也是對傳統技藝的保護。
青海是民族大省,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而刺繡就是承載著這些民族文化記憶的有效載體。不斷地開發青繡產業正是用商業價值讓世人重視其發展,讓老技藝散發新魅力,讓非遺文化在傳承中實現精准扶貧,讓青海多了一個有溫度的文化符號。
青繡,也正在為人們開啟另一扇了解青海,推動全民參與共同致富的產業大門。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致富產業
胡蘭索卡是互助當地的繡娘也是土族盤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而幾年前她與其他農村婦女並無不同,一年365天不是圍著鍋台就是照顧老人和孩子,到了農忙時還得下地幫助種植當歸的丈夫處理地裡的作物。雖然一年下來全家忙忙碌碌但收入時好時壞,中藥材行情好時最多一年收入幾萬元。
自從2016年被政府選派出省接觸到刺繡專業培訓后,胡蘭索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們從小跟著母親學刺繡,平時繡個鞋子、衣服,沒想到這種生活技能也能成為賺錢的好手藝。”
接刺繡公司的記件訂單,號召全村婦女共同刺繡致富,四年間她人坐炕頭,不僅照顧了家人,也在閑暇間不斷摸索技藝。為了打通銷量,她還線上線下同時推進。幾年來,將青繡制作過程拍成視頻,她很快成為坐擁6000粉絲的網絡紅人,去年的收入達到十幾萬元。
“原來刺繡全憑興趣,現在當做事業,村裡的婦女在我的帶動下,種地休息時繡兩針,陪孩子學習時繡兩針,做飯饅頭出鍋前再繡兩針,一個月隨便增收上千元。”胡蘭索卡說。
#p#分页标题#e#不僅如此,胡蘭索卡所在的互助東溝鄉姚馬村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付和忠與姚生強雖是男同志從未接觸過針線,但在她和大伙的教學幫助下訂單不斷,現在每月收入近千元,滿足了平時的生活所需。
其實,像胡蘭索卡這樣通過青繡致富的繡娘並不是個例,在全省30萬青繡繡娘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創收心得。
省婦女手工制品協會副會長哈承清說,現在商品化的青繡作品不論是花色還是功能都來源於人民的生活,如果說現在的推廣成就了青繡,不如說青繡給了我們新的生活,讓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共同致富。
據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介紹,青繡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在扶貧產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計去年一年我省認定的6家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580萬元,帶動約5萬貧困群眾就業。
未來可期的青字號
民族“品牌”
近年來,通過青繡繡品的不斷參展、參賽,青繡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認可。
2019年,我國北京的老字號工藝品主動與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系,希望在布袋包裝上用青繡技法刺繡上花紋。同年,由於青繡的獨到針法是別的繡種沒有的,雲南一民族服飾廠希望青繡與雲南民族刺繡相結合,讓民族服飾真正大放異彩。
從扶貧的初衷到形成產業再到品牌化發展之路,青繡蘊涵的歷史、民族以及文化價值正在不斷地被人們挖掘並賦予時代的新印記。
針法紋樣如何再整理再創新,設計理念如何推陳出新,繡品與現代生活如何逐步融合,商品走向市場后如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以及民間手工企業如何走出產業化道路等等,這些問題已經成為青繡發展中必須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青海省委省政府對青繡發展也是高度重視。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打造青繡“品牌”的決策,省文化和旅游廳成立“青繡”協調推進工作小組,並把青繡發展規劃納入《青海文化旅游“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全省上下全力以赴為青繡拓寬發展之路。
記者在青海素隆姑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展廳看到,結合此次疫情企業設計師和研發團隊迅速反應制作出中藏藥防疫香囊,青繡防疫口罩以及抗疫宣傳挂畫等疫情相關產品。這些具有青海民族標志的抗疫產品不僅在國內廣泛銷售,還被銷往日本等國家,訂單追加不斷。據企業統計,疫情期間為繡娘派發訂單2萬余件,截至3月底,收入78萬元。
疫情期間,在眾多企業受到疫情帶來的嚴重影響時,青海眾青繡企業另辟蹊徑,再次做活了市場,把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回首青繡正式命名時,也經歷過各種質疑與猜測,青海刺繡協會副會長陳玉秀回憶起自己一次參展經歷:“那次展覽我帶了很多能代表青繡水平的作品,然而卻遇到不少業內頂級專家的質疑‘你們高原的青繡如何與四大繡種相媲美?’”。但是青繡都用實際加以証明,肯定了自己的發展軌跡。
一朵鞋上的鮮艷花朵不僅能在陽光下耀眼奪目,更能在田間、山溝裡經得住風吹雨打,不褪色不老化,這種美更接地氣,更加實用。這就是高原民族的生活,這就是高原藝術的魅力所在。
陳玉秀也用行動証明了青繡的價值,2013年她的青繡作品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
今天,青繡只是開始,這個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未來必將耀眼奪目。
(責編:陳明菊、楊陽)
我们珍惜您每一次在线咨询,有问必答,用专业的态度,贴心的服务。
让您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